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肿瘤内科学科周活动也如期拉开帷幕。医师节遇到学科周,交大一附院数名肺癌领域肿瘤学专家也热情澎湃地共同与大家探讨了该领域的诊疗现状与前沿进展。活动采用了非常受大众欢迎的学术线上直播形式,更方便、快捷,受众面更广,传播范围更大,让业界同行及广大群众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网络就可以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肿瘤相关专业知识。
肺癌在我国男、女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均位居首位,2022年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22%,死亡73.33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8.5%。因此肺癌的科学预防和筛查、诊疗和前沿治疗的研究和学习就极为关键。
此次大会由肿瘤内科姚煜主任主持,姚煜教授指出在2000年之前,肺癌治疗的选择非常有限,只有铂类化疗药物可用,所以当时癌症晚期患者的1年生存率仅有33%。随着2003年第一个突破性的EGFR靶向治疗被批准使用,以及2004年EGFR基因上特定体细胞驱动突变的发现,患者的选择得以扩大,生存率得以提升。这些成果激发了研究人员对肺癌其他驱动突变的研究,在随后的二十年中,肺癌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此次学科周邀请了肿瘤内科五位教授,共同分享学习,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群体。
田涛教授讲述了《ADC药物在NSCLC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随着药物结构的不断优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肿瘤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肺癌治疗方面,针对HER2、HER3、TROP2、MET、B7-H3等靶点的ADC研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2024年美国临
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一系列关于ADC在NSCLC治疗中的创新研究成果得以展示,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焦敏教授分享了《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首先应该提前预防,了解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毒性谱、识别免疫相关风险因素,其次应在治疗前给予患者充分的检查,并在治疗期间与停药后进行随访,以做到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若患者发生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因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多个器官,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MDT)是目前最有效的管理治疗模式。
王文娟教授分享了《2024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与展望》,近年来,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却一直是发展的盲区。根据病情的扩展程度,SCLC可分为局限期和广泛期。由于SCLC往往在早期就发生转移,只有少数局限期患者适合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因此,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治疗主要依赖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令人鼓舞的是,今年SCLC的靶向治疗迎来新突破,包括ADC治疗、靶向DLL3的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疗法(BiTE)。此外,其他研究则聚焦于新型免疫联合治疗、生物标志物以及放疗相关的进展。
梁璇教授带来《非小细胞肺癌三代EGFR TKI进展后耐药模式及治疗策略》的精彩分享,相比第一代EGFR-TKI,第三代EGFR-TKI一线治疗均能显著延长EGFR敏感突变NSCL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并为后续的总生存期获益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经第三代EGFR-TKI治疗后广泛进展患者,强烈推荐使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进行广谱分子检测,覆盖但不限于ALK重排、BRAF突变、HER2突变及扩增、MET扩增及过表达等。第三代EGFR-TKI耐药后基于不同耐药机制,筛选不同治疗方式潜在获益人群,可一定程度上平衡疗效和安全性,以期最大化患者获益。
最后,由肿瘤内科副主任阮之平教授浅谈了《驱动基因阳性NSCLC患者脑转移治疗的今天和未来》,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结局,但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仍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肿瘤科学家和药物研发机构一直在探索疗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的方法来治疗脑转移或延缓脑转移的发生,包括研制新一代靶向药物、不同作用机制治疗方法的联合。讲座以剖析现阶段临床研究结果的形式,为肿瘤科医生展示目前肺癌脑转移的治疗经验和未来研究方向。
此次学术会议吸引了众多肿瘤学同道工作者的关注,大家共同讨论学习,致力于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方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肺癌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