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东院区肿瘤内科学科周活动进入第三天,学术在线第二场讲座围绕消化道肿瘤领域内科治疗热点话题展开,涉及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围手术期治疗研究新进展。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胆胰肿瘤等,其特点是瘤种多、发病率高,我国新发肿瘤40%以上是消化道肿瘤,是国内致死性最高的肿瘤之一。活动当天,肿瘤内科消化道肿瘤领域的五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专业前沿知识分享。
此次大会由肿瘤内科锁爱莉副主任主持,她首先分享了《泛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布局及展望》。分别介绍了结直肠癌及胃癌常见基因变异及靶向治疗进展,其中包括KRAS、BRAF、VEGFR、HER2等常见靶点,也有关于NTRK、POLE/POLD1、RET、Claudin 18.2、FGFR2、MET等罕见靶点。针对这些靶点设计的多款靶向药物及ADC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预计这些靶点的突破将为结直肠癌和胃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孔莺教授带来《2024 post of ASCO-GI胃肠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介绍了国际顶尖ASCO肿瘤学术会议中披露的有关胃癌免疫治疗内容的临床研究数据。免疫治疗的引入提高了晚期胃癌的化疗疗效,并为实现胃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新的希望;可切除胃癌患者接受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和主要病理缓解(MPR)同样得到明显提升,但无事件生存期(EFS)及总生存期(OS)没有明显优势。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主要集中在对MSI-H/dMMR患者的治疗优化策略,PD-1单抗与CTLA-4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是目前疗效最好的晚期一线治疗方案,也可能成为潜在可切除患者的手术替代疗法。
吴胤瑛教授在《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与探索思考》中由浅入深地讲解了结直肠癌的主要症状、筛查诊断要点和个体化治疗方法。指出分子检测是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前提,通过先行检测能探索出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其次,我们需要在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入,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发现新的针对性靶点;同时也对药物研发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董旭媛博士分享的《2024肝胆肿瘤免疫治疗的探索与展望》中介绍了晚期肝胆肿瘤的诊治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中国肝胆肿瘤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常规化疗有效率亟待提高,免疫治疗开启了肝胆肿瘤治疗新时代,与化疗联合治疗方案已成为大势所趋,并为肝胆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国内外以免疫为主的治疗方案在肝胆肿瘤晚期一线的探索仍然在不断继续,未来可期。
杨成成博士分享了《可切除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尽管可切除食管癌的新辅助模式已得到验证并获得权威指南推荐,但传统新辅助放化疗后复发/转移风险仍较高,仍需探索更有效的方案。可切除食管癌新辅助/围术期免疫治疗模式仍有待高级别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本场学术会议吸引了众多肿瘤科医生及患者群体的关注,为推动消化道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肿瘤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将携手并进,为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