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东院区儿科在门诊四楼第三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学术讲座。此次学术讲座作为东院区儿科学科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学术讲座由东院区儿科主任史瑞明主持。

此次学术讲座特别邀请了总院儿科周熙惠主任和小儿外科曹振杰主任分别就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及超声在小儿肺炎中应用和小儿外科疾病识别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演讲。周熙惠主任分别从近我国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情况、诊断、治疗及肺部超声在肺炎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了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及时有效治疗的重要性。曹振杰主任则重点分享了磁吻合、磁牵引技术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新生儿、婴幼儿腹腔镜特色治疗,同时也详细讲解了如何识别和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肛门闭锁、膈疝、肺气道畸形、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小儿卵巢肿瘤、肺囊腺瘤等多种小儿外科疾病。通过这些分享,曹振杰主任不仅展示了小儿外科团队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专业技能和经验,也为参会的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讲座结束后,周熙惠主任深入病房对东院区新开展的床旁肺脏超声技术进行了技术指导。近期儿科呼吸道疾病高发,重症大叶性肺炎患儿发病率逐步增高。自2024年8月史瑞明主任及张葳副主任医师到东院区儿科工作以来,通过院方及呼吸科洗消平台大力支持下,儿科医护人员大力配合下,对病情需要的重症大叶性肺炎患儿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治疗。但重症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疗效观察及随访,既往需要多次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很多家长对于患儿多次接触射线表示担忧。依托于总院儿科超声平台,在总院儿科周熙惠主任的技术支持及史瑞明副主任的大力推动下,从11月5日起,儿科张葳副主任医师在东院区新生儿监护病房及儿科病房积极开展床旁肺脏超声技术,对大叶性肺炎患儿常态化在支气管镜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床旁超声监测肺部情况。张葳主任医师表示,相比于胸部X线检查,超声在肺部疾病诊断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靠性、无害性及便于操作等优势,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效果监测手段。

曹振杰主任医师在病房对一名出院3天来我院进行随访的新生儿进行了头皮血肿穿刺抽吸术。新生儿头皮血肿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主要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或摩擦,导致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在颅骨与骨膜之间而形成。这种血肿通常在产后2-3天内出现,小的血肿能逐渐自行吸收,而个别大的血肿则容易机化形成硬块,从而影响宝宝外观。而头皮血肿穿刺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该项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的优势,及时的穿刺抽吸可以减少血肿机化和骨化的风险,避免后续的颅骨畸形。曹振杰主任在处理头皮血肿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在对患儿进行血肿抽吸后,患儿的头皮血肿有了明显的缩小。曹振杰主任还对家属强调了术后护理的重要性,包括伤口的清洁、防止感染以及适当的压迫包扎,以促进血肿的吸收和愈合。家属表示非常满意。

总院新生儿科杨阿平护士长带领儿科东院区护理团队对新生儿监护病房的两名早产儿进行了东院区儿科首次PICC置管。PICC置管为早产儿宝宝打开了“生命通道”,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超低体重儿提供了中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能有效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较之周围静脉途径,PICC可输送周围小静脉不能承受的高渗液体,从而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有效提高了早产儿的成活率和生命质量。东院区儿科成功开展新生儿PICC置管术,填补了中心静脉置管领域的空白,标志着医疗服务水平和专科护理技术的重大进步。

此次学术讲座及技术帮扶指导的成功开展,不仅加强了东院区儿科与医院同行的学术交流,也为提高区域乃至全国儿科医疗服务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东院区儿科将继续通过学术交流推动医学进步,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