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是危急时刻的生命之气,而氧气筒的规范使用是守护这份生机的关键一环。9月23日,东院区胸部外科护师付盼为科室全体护理人员详细讲解氧气筒的基础认知、操作流程及安全注意事项。参训护理人员在模拟场景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氧气筒的搬运、固定、安装与调试。

临床工作中,氧气支持是维持患者呼吸功能、改善组织氧供的关键治疗手段。尤其对于胸部外科肺部疾病的患者,他们的病情复杂多变,氧气支持的规范性、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救治效率与预后。开关阀门、调节流量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安全隐患。为此,胸部外科积极开展氧气筒式吸氧操作培训,旨在全面提升临床应急供氧能力,强化医护人员安全用氧意识。

开展氧气吸入操作培训,首先需要明确氧气筒的基本结构和安全指标。护师付盼在讲解中指出,这包括筒体结构、压力标识解读、有效期检查方法等。规范操作流程是培训的核心内容。从氧气筒开启/关闭步骤、流量调节技巧,到流量表、湿化瓶及吸氧装置的正确连接与固定,每一步都需要标准化操作。具体操作步骤包括:装表前“吹尘”(拧开氧气筒阀门,吹去出气口上的灰尘)、“上表”(接氧气表固定于氧气筒上,用扳手拧紧)、接湿化瓶,以及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漏气、流出是否通畅等。培训中特别强调用氧安全,包括防火、防热、防油,防震。氧气筒应远离火源、避免暴晒、直立固定,周围严禁烟火及易燃品,距明火至少5m,距暖气至少1m。培训还强调,当氧气筒压力表读数低于0.5MPa时应及时更换,对未用或已用尽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

培训结束后,科室组织了全员实操考核,充分展现了培训的良好成效。经过培训,护理人员不仅熟练掌握了氧气筒操作技能,更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与专业服务水平。

随着标准化流程及措施的施行,未来,我们东院区胸部外科将持续开展此类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核心素养,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